6月17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观测研究站站长王克林研究员应《中国科学院院刊》和新华网邀请,在网络直播平台面向全国观众做了“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治理成效与新任务”的主旨演讲。据直播平台统计,高峰时段共有200余万观众在线关注此次演讲。
王克林首先从环江站参与的毛南族整族脱贫工作谈起。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环境脆弱,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极易产生石漠化现象。石漠化与当地民众贫困密切相关。我国喀斯特连片裸露型54万km2,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涉及8个省区的465个县。巨大人口压力下高强度农业活动,导致石漠化问题严重,成为我国最大面积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40%。在这一背景下,政府高度重视石漠化治理,国务院批复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6—2015)将石漠化治理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正式展开。到2019年底,中央共计投入专项资金213亿,石漠化面积由2005年12.96万km2,减少到2016年10.07万km2,实现了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程度显著改善的阶段性成就。
王克林系统总结了我国石漠化治理的主要策略,即调整人与自然的矛盾。一方面,劳务输出、城镇化发展、异地扶贫搬迁等社会共同治理模式,缓解了喀斯特地区高强度的人口压力,减轻了对土地的依赖,促进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另一方面,则是研发和推广石漠化治理与发展特色生态衍生产业。他以环江站发展的“喀斯特替代型草食畜牧业”为例,指出“种草养牛”切实提高了当地的经济产出,兼济生态恢复与特色产业发展平衡,探索了喀斯特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提升与美丽乡村的实现路径。在多项措施的共同扶持下,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成为了全球植被覆盖显著增加的热点区域之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治理的脱贫成效显著,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2900万减少到目前的100多万,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消除贫困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克林认为,在新的形势下,石漠化治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和使命,要在石漠化初步“变绿”基础上,从主要追求植被覆盖提高的“绿化”,转向提升生态服务与区域发展质量,实现石漠化地区生态质量的整体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面对这些新的使命和任务,王克林表示,亚热带生态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产出的喀斯特生态方面的国际论文占全球的20%,已成为世界上喀斯特生态研究的国际前沿团队,目前正在构建国际高水平的喀斯特关键带观测研究平台,因此,“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新时期石漠化治理提质增效工程,我们充满信心” 。
每年6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为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对防治荒漠化的认识与关注,聚焦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中国科学院院刊》与新华网共同发起了“荒漠化防治与绿色高质量发展2020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在中国直播活动,邀请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多维度、全视野对我国荒漠化研究与实践进展进行系统解读。
王克林直播演讲的宣传海报
王克林演讲的现场直播画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