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组织、主持召开了由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共同承担的项目“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第一期动植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0877-16gztp01d060) 验收会。验收专家组审阅了有关资料,听取了课题组的项目汇报,进行了答疑,经认真讨论,认为该项目全面完成了合同规定的任务,同意通过验收。
生物多样性是国家和广东省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对象。生物多样性监测是评估保护成效、确定保护对策的有效途径。受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的委托,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广东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规划(2017-2026)编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红外相机固定样点监测技术、动物多样性固定样线监测技术和植物多样性固定样地监测技术等多种方法,开展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第一期动植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省林业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多样性和水文、土壤和气象等生态因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该项目服务范围为广东省林业厅主管的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对象为陆生脊椎动物(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和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该项目的监测数据填补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为完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数字化、信息化的有效管理提供监测数据。项目的顺利实施,是掌握广东省动植物资源消长、生态特征及其生态演变过程和规律的基础,也是制定广东省动植物保护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的植物多样性样地监测内容由华南植物园物种多样性保育研究组承担,经过1年多的艰苦工作,完成了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36个野外永久样地的建设与监测,获得大量第一手基础数据。该研究组还参与了《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总体规划(2017年-2026年)》的编制,出版了《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因子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手册》,编写了石门台、云开山和湛江红树林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研监测规划。这些成果将为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提供技术指导。
会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