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谭烨辉研究团队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对海南岛东南海区深水800-1000米采集到一个与幽灵蛸相近的标本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基因的比较分析等,明确其与幽灵蛸存在明显差异,确定其是幽灵蛸目新种——拟幽灵蛸(vampyroteuthis pseudoinfernalis qiu,liu & huang,sp. nov.)。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分类科学期刊《zoological systematics》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邱大俊为论文第一与通讯作者,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刘必林为共同合作者之一。
1903年德国海洋生物学家 carl chun最早在深海发现了幽灵蛸(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随后不同的科学家把其定名为不同的名称。1939年grace e. pickford把这10个不同定名的生物中归为一个种类,即幽灵蛸。直到到不久之前,幽灵蛸目只有一个现存物种被大家所认可——幽灵蛸。在分类学上,幽灵蛸属于幽灵蛸目、幽灵蛸科、幽灵蛸属。此物种常生活在热带与亚热带大洋水深600至900米之间,该深度水体中氧气含量很低。
2016年9月,在海南岛东南海区800—1000米水深采集到一个类似幽灵蛸的标本(图1),经过其与幽灵蛸形态比对,发现二者在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包括尾部的形态、下角质颚的形状、发光器的位置。同时,线粒体coi基因与核基因28s rdna系统进化分析中呈现出两个遗传距离较大的分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值(图2,3)。在此基础上,将南海采集的标本形态特征与历史报道的10个同物异名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确认南海采集到的标本与之前报道的同物异名种有着明显的差异。最终,我们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幽灵蛸属一个新物种,成为幽灵蛸目已知的第二个现存物种;并定名为拟幽灵蛸(vampyroteuthis pseudoinfernalis qiu,liu & huang,sp. nov.)。
拟幽灵蛸与幽灵蛸二者形态特征的区别:拟幽灵蛸具有尖尾、下角质颚翼宽长、发光器位于鳍与尾尖的中点,而幽灵蛸无尾、下角质颚翼较短、发光器位于鳍与身体末端的三分之一处(表1)。
该研究主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dajun qiu*,bilinliu,yupei guo,w. a.s.w. lakmini,yehui tan,gang li,zhixin li,liangmin huang. vampyroteuthis pseudoinfernalis sp. nov.:the second extant widespread deep sea squid species of vampyromorpha (cephalopoda: coleoidea). zoological systematics 2024. doi: 10.11865/zs.2024210.
文章链接:
图1. 拟幽灵蛸(vampyroteuthis pseudoinfernalis sp. nov.)形态图
图2. 基于线粒体 coi 基因序列构建的头足类系统发育树图
(黑体为本研究采集到的序列)
图3 基于核基因lsu rdna序列构建的头足类系统发育树图
(黑体为本研究采集到的序列)
表1. 幽灵蛸与拟幽灵蛸形态特征与分布比较表
幽灵蛸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 s.s. |
拟幽灵蛸vampyroteuthis pseudoinfernalis sp. nov. | |
尾部形态 | 无尾 © 2007 mbari |
尖尾 |
发光器位置 | 一对发光器位于位于鳍与身体末端的三分之一处。 © 2007 mbari |
一对发光器位于鳍与尾尖的中点。 |
下角质颚形状 |
下角质颚翼宽短 |
下角质颚翼宽长 |
分布 | 墨西哥湾、西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印度洋。 | 南海、北太平洋、墨西哥湾、北大西洋、佛得角群岛。 |
参考文献 | lu & ickeringill,2002;young,2019;http://tolweb.org/notes/?note_id=5249. | 本研究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