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汇聚全球科学力量 照亮湾区创新之路-凯发k8官凯发k8

【中国科学报】汇聚全球科学力量 照亮湾区创新之路

  

  以“探索未来、共享科学”为主题的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12月13日在广州落幕。在这场科学盛会上,包括130位院士在内的全球产学研各界人士,共同探讨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新近崛起的全球创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汇集全球智慧,向科学的最前沿探索,用科学之光照亮创新之路。

  湾区刮起最炫“科学”风 

  在12月11日举行开幕式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校长刘良,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等来自粤港澳的30多位科学家走过“科学家通道”。

  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副主任赵雁飞介绍,希望通过搭建“科学家通道”,传递中国和粤港澳大湾区对科技创新精神的尊崇与弘扬,同时也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的氛围,激励更多人关注科学、热爱科学。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高规格的科学盛会,论坛会场内外科技味十足,更有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主席理查德·约翰·罗伯茨通过全息投影技术“空降”论坛。同期,一小时核酸快检、无人机、自动驾驶等本地“土特产”,也在论坛内外集中展示。

  “最近几年大湾区吸引聚集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和科技要素,从全国、全世界聚集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科技企业资源和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表示,作为一个科技创新的新兴区域,只要坚持现有政策,大湾区未来一定有希望打造成为全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赵宇亮看来,科学论坛将影响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科技创新的未来。“促进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促进包括人才、项目、成果等在内的创新资源流动,大湾区科学论坛打造的正是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

  为湾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在粤港澳大湾区投入运行,以及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持续加快,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强度不断提高,由“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发展壮大的珠三角早已脱胎换骨。

  “大湾区科学论坛是一场科学的盛会,最终服务的正是众多科研院所。”赵雁飞说。

  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地化所),多支科研团队对月壤展开研究,探寻月球形成和演化过程。其中,围绕月球样品,广州地化所研究团队将重点开展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方面探寻月壤是如何形成的,另一方面则从这些样品中寻求能够揭示月球演化过程的重要线索。

  “我们期待通过月球样品的研究,在月球与行星演化、行星宜居性等方面尽快产生新的认识;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加入月球样品研究,取得更多科学发现。”广州地化所研究员朱建喜说。

  除了关注“九天之上”,本届大湾区科学论坛还专门设置了海洋科学分论坛。包括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等在内的海洋领域研究力量,让“因海而兴”的大湾区延伸出更多可能。

  南海所副所长张长生介绍,研究所拥有大亚湾站、海南站和西沙站3个国家级的野外台站,并与香港科技大学等湾区内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汇聚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集聚了国际、国内顶尖科技创新人才。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陈广浩表示,下一步将不断优化中国科学院在大湾区的基础研究布局,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永不落幕的湾区“合奏” 

  随着智能工业软件分论坛的结束,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粤港澳三地携手创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大湾区科学论坛并不只是一场会议,更是长期服务湾区创新的机制。”赵雁飞表示,大湾区的科学传播工作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接下来,论坛秘书处将持续开展科普进校园、科学沙龙、高校科学开放日等活动,促进三地科教资源融合,为大湾区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表示,近年来,大湾区内的科技合作不断深化。从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办学开始,港澳大学纷纷选择北上办学。这带来的不仅是教育,还有大量科研成果。同时也促进了大量科学家频繁的合作和流动。

  “面对全球性危机,合作或许是破局的唯一手段。”刘良长期从事中医药和风湿病研究。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是发展创新医药的沃土。“我们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有创新驱动机制,还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所以时代赋予了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世界创新医药港的使命。”

  据广州市科技局统计,大湾区通过科技合作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逾2.67亿元,支持在穗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与港澳开展科研合作项目近200项。向港澳有序开放在穗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已有超过200个港澳及海外科研团队使用“天河二号”的超算服务开展科研工作。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在当前高度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更要加强科技沟通交流,推动国际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应对人类面临的共性科学问题。“我对大湾区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说。

  《中国科学报》 (2021-12-15 第4版 综合)
网站地图